这也是大乾特殊的国情造成的。
儒家和兵家,一个主内政,一个主战争。
是朝廷的两根擎天玉柱,但是两个宗门关系并不如表面上那么融洽。
文武之争由来已久。
儒家看不起武将的鄙夷,武将认为文人太过虚伪。
将相绝大数不和。
这也是王者的权衡之道,刻意为之。
毕竟将相手中权力实在太大,一个掌管国内的内政,一个掌管国家的军队。
如果两人联手,就算人王也只能被架空或者是推翻。
这样的事情不是没有先例,先秦时代,孔圣所在的鲁国,就曾经有三桓之祸。
哀公即位后,想要伐灭三桓,结果反被三桓逐赶,死于有山氏。哀公死后,三桓立公子宁,是为悼公。悼公时期,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
当然,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先秦时代,就曾经有一段流传千古的将相和。
就连司马公的《史记》中都有记载。
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