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来到溪水边一块泥田边,用方言给几个村民打招呼,看来都是熟人。
“这些都是老油条,基本上每天都在这里碰运气。挖掘深度大约在1-2米,由于近溪水,所以要筑坝导水,腾出一个工作面后再开采,再挖深点甚至要借助抽水机帮助排水。”
“这种简易的坝还比较承重,有利于在上方堆放挖出的土,在田黄溪被水泥石条封起来之前,遍地都是这种微型的小水坝。
鲁善工点点头,看着溪水边大大小小的塔形构造,各有不同,应该是用来标示界限,划清地盘,有点占山为王的意思 。
“田黄开采是力气活,更是精细活,全靠人力,一般两三人或四五人为一个工作团队,以锄头刨土,用簸箕将土抬出,再过筛一道道分拣。”
钱友光看着村民干劲十足的状态,笑道:“近几年已经借助水枪冲洗,效率大大提高。至少在我打过交道的石农中,有个不成文的习惯,就是将块头太小、重量太轻的小田黄,俗称天仔回填,以期未来再采,求得一个永世不竭的好意头。”
两人继续往下游走,看到沿溪一些大石头下面有很多木棍支撑,钱友光解释:“通过水流带动,一些田黄随溪水滚落到中下游,遇大石头阻滞而停止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