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冰—糖—葫芦——,又酸又甜的—冰—糖—葫芦——”凛冽的寒风中,一个蓝布衣服的老人迎面走来,肩上扛着一根稻草杆子,上面插满红艳艳的冰糖葫芦。
张然的眼睛突然就亮了,对啊,没有比这个更合适的了,冰糖葫芦!
当初在上戏读书时,张然的女朋友在体验生活阶段,扮的就是一个卖冰糖葫芦的小贩。卖冰糖葫芦除了穿街过巷能接触不同的人,还有一个巨大的好处,在体验的生活的同时,能够练嗓子,这比做其他的强多了。
小贩的吆喝声,又被称为叫卖调,产生在广告事业不发达的旧社会,当时报纸少,广播也不普遍,更没有电视宣传媒体。早年市井叫卖是通过自编自唱的顺口溜,起到广告宣传的效果。其目的是强化视听感觉,以加深人们印象,使产品能够兜售出去。
各个地方的叫卖调都有本地的特点,比如魔都的叫卖调,多是沪语,高亢的吆喝,婉转的叫卖调,悠扬悦耳,好懂耐听。老北平叫卖调则突出了京味的特点,儿化音的大量运用,一气呵成吆喝出来的叫卖声,字、词、语句间透露出的鲜活,以及幽默、诙谐、好懂耐听的特性。
冰糖葫芦的叫卖调是其中比较有特点的一种,卖货的人穿街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