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抽屉,取出了纸笔。
在干净整洁的论文纸上,陆舟构思 了片刻之后,写下了一行标题——
《电化学界面结构的理论模型》
电化学界面理论是现代电化学的重要支柱,也是理论化学中的经典问题之一。做个不恰当的类比,其地位就如同数学界的孪生素数猜想,在某一类的问题中占据核心地位。
这个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80年代初期,真正意义上的界面分子模型被提出。
也正是从那之后,电化学界面的经典静电学概念开始向凝聚态物理的现代概念过渡。
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后诞生的分子动态学模拟、montecarlo模拟等等计算机模拟方法,让电化学界面的理论模型更加逼近于真实。
然而即便如此,对于界面上发生的各种电化学过程的微观实质,也没有人能提供一个可以依靠的理论模型,对其中的变化进行合理解释。
随便举个两个例子,多晶金属电极的微分电容曲线该如何进行解释?不同溶剂的电解质溶液中hg电极微分电容曲线中的电容峰的起源又该如何解释?
这些描述起来似乎很简单的问题,都是上未曾提及的。
如果将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