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他是村里唯一能去县城念书的孩子,妹妹也总是以此为傲,可遗憾的是,他的仕途并不顺利。
十二岁那年他初经科举,小小的年纪却在乡试一举夺魁,因而在荣县名声大噪,从此成为远近闻名的才子。后来他又在滨州会试里脱颖而出,可生平第一次赴京赶考,结果却名落孙山。
起初他年少,不懂其中有什么门道,只当是自己才学尚浅,还须精进,等到来年再试。可后来接连数年都是如此,上天仿佛是故意要捉弄他似的,总将他止步于殿试之外。
渐渐的,他不再认为是自己学艺不精,当他看到那些在皇榜上高中的名单,多得是才学修为远不及他的贵族子弟,他终于懂了,这个皇朝选拔官员看的不仅仅是才能,还有富贵的门第和出身。
年复一年地应考和落选,就这样到了弱冠之年。爹娘年纪也愈发大了,为了替他们减轻负担,他不再去城里读书,而是留在渔村,一边温书自学,一边等着每年科举的日子。闲暇时会教村里的小孩子念点书,认点字,偶尔也会趁家人去县城卖鱼时,接点文人的活计,或者卖卖字画,以此挣点微薄家用。
虽有秀才之名,可终究是个郁郁不得志的才子,因为屡试不中而难免遭人白眼,但他心里仍未放弃,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