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不管如何,从余华的调侃中间就可以看得出来,他自己都知道他跟海明威的写作风格很像。
也有人说,余华跟海明威两个人不仅仅是语言风格很像,而且他们在作品主题的选择上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的作品都笼罩着叔本华式的悲观哲学思想,且都以不同的角度对死亡和痛苦给以独特和细致入微的大胆展现。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海明威的经历,他在1918年,也就是他当了报社记者的几个月后,海明威想要加入美国军事去观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斗情况。只不过他因为视力缺陷导致体检不及格,被调到红十字会救护队担任救护车司机。
但是在战场上,他遭到了机枪的袭击,身负重伤。1919年,海明威从意大利返回美国,这些战场经历和他父亲的自杀在一起,给他的心灵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历增强了海明威的人生幻灭感,他说“在战场上,死亡易如反掌,这是我亲眼所见,千真万确的事情”。
从这里可以看得出来,战场上回来的海明威,丝毫没有看到狗屁神圣、光荣的影子,相反,他亲眼目睹了战争中人们的无意义、无价值的死亡。
美好的梦想在战争中幻灭,随之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