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晴取不来大雅的名,想了好些个酒楼名,皆是被旁的酒楼抢了风头,索性就走的大俗路线,给酒楼取名杨记火锅。
牌匾挂上去,在斜对面“满春堂”的映衬下,更是透着一股子乡野气息,可就是这样,反倒让杨晴的酒楼鸡立鹤群,尤为突出。
大俗的名字做到了博人眼球,但要吸引来人并不容易,为此杨晴想了个办法。
别人开业左右挂彩条,她左右挂水墨画,但并非普通的水墨画,而是条漫式的宣传画册。
画的开端是一穿着肚兜的小屁孩,站在杨记火锅前咬着手指,口水直流。
小孩经受不住香气的诱惑,入了杨记火锅,装着木炭的铁桶和铁锅端上,薄薄的肉片涮入锅中。
长长的筷子夹起肉片蘸酱,小孩吃得飞到了云端上。
画面最后,小屁孩从杨记火锅走出来,肚子圆得像是塞了个球。
被大俗之名吸引来的人不少,为画中内容逗乐的也不少,杨晴的店名和宣传在古代实在太过新颖,勾起了绝大多数人的好奇心,是以开业当天中午,杨记火锅坐了七成人。
古代没有电火锅,杨晴让人在每个桌上挖了个圆台形的洞,要吃火锅时把洞打开,将装有木炭的铁桶放进去,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