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楼房的样式,则是新旧结合,在大舅的草图上被他看似无意的改动几点,多加盖了半米的防水砖瓦顶层,在当时也算是不小的创举。若有人究其原因,他随口便顶一句“电视上看到的,外国楼房都是那样的!”大舅不亏是读过书,跑过大城市的,很快就看出了其中的关键——防水,随后他主张将半米增加到二米,如此一来,二层的小洋楼就变成小三层了。
由于楼房盖的有些高,地基打得格外的深,足有半米,全部用石块和水泥浆灌出来的,坚实无比。其间因为他吵着闹着要搞一个花园式的院子,所以大舅干脆一次性到位的连院墙的地基也一并打好,如此一来,花销又增大不少,多出了好几包水泥,将他老爸心疼的差点动手打他,好在有众人劝阻没有成真,让他暗呼侥幸。
盖房自然要大笔的花钱,本来他爸妈觉得卖槐树花加上卖大白鹅,鸡蛋攒下的几千块,再加上卖棉花、晚稻,最后再向亲戚们借点,盖个三间大瓦房绰绰有余。谁料到被他这么一搅和,大瓦房变成小三层,那点钱哪够啊!最后还是他老爸拉下脸皮请镇上农业合作信用社的杨社长吃了一顿,超额借了五百块低息贷款,又到亲戚家东挪西借才凑了二千多块。终于在动土前拉回了足够的水泥,沙石,砖瓦,还有当时的紧俏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