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要弄清楚存粮几何,我大明百姓,每人每年能有多少粮食,你们都不知道吗?”
解缙满脸尴尬,“回太傅,下官只知道各地的田赋几何,也只知道仓场的存粮,至于百姓能有多少,下官实在是不清楚,不过想来应该都能温饱,毕竟已经落实均田多年,民生改善很大。”
他回答之后,柳淳没有说话,倒是杨士奇站了起来。
“回太傅,据我所知,各地情况不同,仅仅拿最富庶的江南来说,平均一家的土地在三到五亩之间,扣除一半种桑树和棉花的田,一家田亩在两亩上下,一年两季稻谷,可产八石稻谷,脱粒之后,则不足六石大米。如果一家三口人,则每口人分不足两石大米,每人每天,也就是七两粮食。”
不愧是三杨之首,杨士奇的推断,非常接近实际数额了。
七两大米,在后世能够一家人吃好几天了,可是放在大明朝,最多只够喝粥,如果是壮劳力,根本不够吃的。
柳淳点了点头,“杨学士所言极是,我们在均田之后,民生的确有所改善,可距离物阜民丰,百姓填饱肚子,还有很远的距离。我以为身为臣子,忠君报国,根本就落在民生二字。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这才是百官的职责所在,也是当前最为紧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