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二十多年了,每年都有上百万的考生,争夺五六万入学名额,生源质量有保障。
而留学生的成绩就参差不齐了,成绩好的在奥地利也是优等生,成绩差的排名靠前的高职院校都嫌弃。
优等生自然受欢迎,免费入学的也不是没有,就算是毕了业维也纳政府也会挽留。差等生那就拖后腿的,除了能够创收外,还会影响学校的声誉。
天才总是少数人,绝大部分都是普通人。大部分人读书都很努力,决定了最终成绩的就变成了教育环境。
摩尔斯抱怨道:“该死,留学生名额这么少,为什么不能让我们参加升学考试?”
布莱恩·黑格没有回答,他怕刺激到了摩尔斯。不是没有留学生想办法落籍,然后参加升学考试,这种人还不在少数,最终的结果却非常的凄惨。
别人从学习了十几年,岂是你临时突击一下就能够比的?至于之前在老家接受的教育,很遗憾不配套。
这个年代各国的教材偏差,那是天差地别。同样一个问题,出现不同的答案,那是常有的事情。
尤其是理工科教材,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几乎每年都在进行修订更正。
文史类更不用说,学校就靠奥地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