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为“夷越之地”的南中,成为蜀国的后方。
南中的稳定对蜀国是命运攸关的。
蜀国采取了“西和诸戎,南扶夷越”的处理各民族关系的方针,采取了政治招徕政策,派“流官”李恢任降都督,坐镇平夷(贵州毕节)管理南中。
然而不能奏效,南中大姓,夷师乘蜀国与孙吴搞衡,无暇顾及南中之机,据地称雄,纷纷起兵反蜀。
诸葛亮在刘备死后,作了南征准备,出征南征胜利后,对南中郡县设置增多,派出“流官”增强,加强了统治与开发,各少数民族群体“渐去山林,徒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进一步发展定居农业。
魏晋南北朝,中原丧乱,南北长期分裂,政权更迭不休,中原王朝无力顾及古贵州。
西晋“永嘉之变”少数民族纷纷起义,据地称雄,盘距在贵州的南中大姓“龙、傅、尹、董、谢”等,加剧割据地盘,无力开发经济,时间长达250多年。
隋朝流官权势不大,主要由土著首领治理。
唐王朝沿袭秦汉旧制,实行内附性质的羁縻政策,即愿意归附的土蓍首领,赐以疆土,封予官职,充许世袭,“以夷治夷”地区社会相对稳定。
土官入京朝贡,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