疆统治权的放弃。
宋初统治者是如此,五代统治者也是如此,因此,五代后唐长兴三年重新调整十道顺序,乐史太平兴国年间撰写《太平寰宇记》以13道为纲,主要表明本朝是代唐而兴的正统王朝和收复汉唐故疆这样1个理念。
当然乐史在编撰《太平寰宇记》时,也需要依据1个长期稳定行用的行政区划来编次舆图,而此时恰恰又是路制调整最为频繁的时期,新制既不可用,故不得不借用旧制,在后唐确定的十道的基础上,分剑南、江南、山南为东、西两道,以13道为纲,编次《太平寰宇记》。
不过到了真宗以,后北宋转运司路就有所演变了。
因为太宗末年至真宗初年,川峡地区连续发生了王小波、李顺及王均为首的两次旷日持久、声势浩大的起义和兵变,为了有效地发挥国家机器的职能,咸平四年三月,距王均之乱被镇压仅5个月,宋王朝即吸取教训,以“西蜀辽隔,事有缓急,难以应援”为由,遂“分川峡转运使为益、利、梓、夔四路”。
四月,“又虑漕挽者各司其局,失均济之义,庚申,命知益州、右谏议大夫宋太初兼川峡四路都转运使”。
同样,江南路亦因辖境辽阔、不便转运使按巡,于天禧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