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截铁的事实。
于是随着几天时间的酝酿,至少在大战后的社会氛围方面,已经出现了一定成效。
首先,官府收集战死者的身份性命讯息,开始造册。并将在之后建造英烈祠,对死者家属,也表示了将有所交代,虽然具体的交代还在商议中,但也已经开始征询社会官绅宿老们的意见。哪怕还只在画饼阶段,这个饼暂时画得还算是有诚意的。
其次,在官府的协调与竹记的宣传下,有余力的官绅富户开始施粥放粮,并且表示愿意关照那些在守城战中死难者的家属——这种事情的出现,一是相府出面呼吁。二是竹记为那些带头的大户宣传,给他们留下了名气,三则是因为朝廷方面正在商议,日后死难者家属不论是行商的出仕的种地的,都将给予他们大量的方便。一如后世的优待残疾人政策,收留残疾人做工的,自然也会有大量的好处。
其三,读书人对于这次事情的关注未完,由于竹记对女真人威胁的着重渲染,要如何应付这一危机,便成为了忧国忧民者平日里谈论的主要话题。这些读书人们要么商议着准备投笔从戎,要么在一处处酒楼茶馆中商议革除时政弊病的话题。例如以“国难社”“梅社”为名的一些读书人小团体偷偷地建立起来,四处拉人,渲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