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之高低,情感之变化特别契合。不由纷纷夸赞。郑玄也决定在他以后的著作中,采用刘备所完善的句读符号。
然后刘备又在辩论的时候,根据主题,写了几篇文章。当然,文章是后世唐宋八大家的,他堂堂中文系出身的,自然会记得名家之作。说实话,不到万不得已,他实在是不愿意做文抄公。只是师兄们给的压力太大了,他怀有目的而来,自然不能“泯然于众人”,只能借一借后世诸大家的名作了。
在一次讨论商、周施政得失的辨论会上,他“写”出了《桐叶封弟辨》;在一次讨论古之名臣将相的辩论会上,他“写”出了《管仲论》,之后又连续抛出《贾谊论》、《晁错论》和《六国论》。这些文章,论证周密,驳难犀利,纵横开合的同时又立论新颖,雄辨折人。最关键的是能够借古寓今,话里话外,似乎都在劝说当今天子治国要以道,要能纳贤用人。。。。。。这正骚到诸学子的痒处。从来文人似乎都是怀才不遇的,皇帝似乎都是信用奸佞的。热血青年们大抵都爱议论政治,一个个的还自诩才高八斗,觉得国朝现在如此这般,都是没有启用自己的结果。君不见,诸葛亮隐居的时候不也自比管(仲)、乐(乐毅)吗?当然,他那是有真本事,但没本事也自比管乐的人也不计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