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洛阳,愁得不行,皇帝长大了,越来越喜欢吃喝玩乐了。你吃喝玩乐也就算了,关键是政事不托与三公九卿满朝重臣,却只听宦官惑上之言。曹操想起朝廷每况愈下,便不由忧心忡忡。他回朝中后,连续上了数次奏章,都是针对种种弊端而言。措词也尽量温和,尽量避开宦官了。他只是想能改正一项算一项,能扭转一点算一点,谁曾想奏章仍然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曹操或许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酗酒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无数苦闷郁结在心中,好在他还有一个好兄弟好知己刘备。他相信刘备是与他心意相通的,志向相近的,意气相投的。于是一封封发着无数牢骚的书信通过驿站发往刘备处。
刘备接到书信,看了曹操的吐槽,也是摇头不已。看来当年那个文艺青年皇帝刘宏已经彻底进化成了酒色财气皆全之徒。当年皇帝受大儒名士的熏陶,爱好文学,曾经自造《皇羲经》五十篇,设立鸿都门学更多的也是想搞艺术创作,还办了一件他一生中最为后人熟悉念叨最有历史价值的事情,就是《熹平石经》。当然,黄巾起义也很有历史意义,但没有《熹平石经》伟光正。可惜现在竟然堕落成这样了,除了玩乐,艺术创作都顾不上了。现在皇帝对大臣的奏章,就是三不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