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来拼杀,也可以用来劈砍锯木,必要时还可以充当野战工事的修筑工具,总而言之一句话,那便是一刀在手,万事不愁。
这套想法是好的,也符合刺刀的发展潮流,可真正实施起来,却发现这个方案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中国根本行不通,原因无他,只因为无论是在材料还是制造工艺上根本无法满足多用途刺刀的要求。
要知道多用途刺刀之所以能够一刀多能,超强的硬度和无与伦比的耐用性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指标,然而想要达到这个硬度和耐用性,材料的选择,冶炼的加工,锻造的精细以及热处理的考究,可谓是缺一不可,否则做出来的刀不是轻易折断,就是易于生锈腐蚀。
总而言之,一把刺刀内所包含的学科与技术,林林总总不下十余项,就拿最基本的材料来说,所用的钢材基本都是硬度较高的低碳合金钢,若非如此,拼刺时刺刀很容易折断,平时训练还好,真要是上了战场,刺刀折断的下场很有可能便是己方战士的伤亡。
正因为如此,各主要军事强国用于刺刀的制造钢材无不是该国性能出众的钢材型号,甚至有些国家干脆将炮钢或装甲钢拿过来用于刺刀的锻造,而此时的中国别说是性能先进的炮钢和装甲钢,就连最普通的低碳合金钢都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