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少,而解决完钝化剂的有无,那便是更关键的用量,用得多了炸药就会变得毫无反应,哪怕高速打来的反坦克弹药击中爆破反应装甲,内中的炸药也不会引爆。
如果用得少了,可能敌人的小口径弹药打来就能导致爆破反应装甲还没等到杀伤力强大的反坦克弹药就已经被人轻而易举的破坏掉,届时被拔了一层皮的坦克自然也逃不过敌人真正的杀招。
所以钝化剂的使用既不能让炸药太迟钝,又不能让它提前引爆,而是要在真正有威胁的反坦克弹药打来再开启爆炸反冲击模式,方才是最佳的性能指标。
而这便涉及到对当前主流反坦克弹药杀伤力、动能指标和穿甲指标的大量计算,以及钝化剂与炸药合成方面的海量试验。
至于另一项关键的炸药定向爆破也是一样,需要难以想象的计算与试验,方才能寻找出即能够阻挡来袭反坦克弹药,又能够保证其他坦克上相邻设备安全的平衡点。
不然任其示意爆炸,不但有可能导致其他装甲模块大量殉爆不说,也对坦克瞄准装置,甚至是人员都会造成难以想象的损害。
也正因为如此,哪怕几十年后各国的那些二代、三代坦克上的爆破反应装甲是披了很多,但细数下来也不过是那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