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甚至一路做到朝廷高官。
哪怕是文名最繁盛的北宋,完全从最底层的农家子,不是说没有,只不过很少很少。
在没有先进的印刷术的前提下,书籍基本上是靠抄的,再加上上好的纸张也很贵,书的价格相当的昂贵。
读书考科举,不单单是书,四书五经总是要有,还有一些诗词经易,前人科举的一些心得体会,这些东西,林林总总下来,就不少钱了,如果再加上游学诗会,耗费的资金就更多了。
完全贫穷出身的农民,根本就支撑不起这样读书的消耗,除非是有人自助。
也就是说,科举虽然放开了一条,从最底层迈向至高的口子,可是这一条路,开的口子并不宽,3年几十位进士,这已经是极限了,有时候,因为某些原因,几年都没有开办科举的也比比皆是。
在没有中进士之前,谈不上改变命运,因为身份没有较大的变化,就算是把举人这一块,也给纳入其中,每隔一年能够有多少,这个比例,远远小于后世,清华北大的招手人数。
这两个高校,是后世中国最为顶尖的,每一个地方,只有最顶尖的人才才能够上,可是两所高校加在一起,每年的招生计划也会超过6000,加上其他的一些,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