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就有人说那个年代人人吃不饱。事实是什么呢?
事实是民国时期只有体面人可以吃得饱,而那份吃饱是怎么来的?大家知道地主和佃农这两种身份,这期间有一个词汇叫做租子,即为每一亩地的产出有多少要上交给地主。这个租子,如果地主有良心,那么要六成,要是没良心,那就八成乃至九成。也就是说一亩地农民可以拥有的粮食只有产出的三分之一到十分之一,大部头全被地主拿走。有人觉得那要是我种的地多是不是就可以多得?想多了,如果有这么勤劳的佃农,地主的确会多给那么一丢丢,但是你种的越多你收获的比例就越少,地主不会让佃农拿到更多资源的,种地种的多的佃农最多就是比种的少的能多拿到一些些。一个人种五亩地,上交八成,一个人要是种了十亩地,那就上交八成五,里外里种十亩地的确可以多一些收获。
对于地主来说,佃农到底是什么?答案很简单,是消耗品。只是十几年一代更替的消耗品,所以必须要付出一定的资源来维持住这个更替之中的消耗。所以在古代,作为农民想要吃饱穿暖,那是做梦,很多作品里都有这方面的描述,本书就不多说了。那么地主获得的巨量粮食被拿出去换成各种各样的其他物资,也供应了城市的发展,让城市内的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