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门房通报:徐光启大人来过,找不到他,便约改日。
世子朱由校也来过,并且现在在院里等着他。
徐光启来此,应当是就李可灼的事情有了结果,与他商议下一步的方案。
至于朱由校,或许还是织机进度的问题。
他们攻破技术难关之后,下边的就是为大量投放市场做准备。
可惜现在织机的制造进度赶不上,里边不少零部件都是人工打制。
为了保证零件的可替代性,方书安将标准化操作的理念引入了提供零部件的工坊以及市场上的作坊。
对这一套体系,有人欢喜有人愁,欢喜的自然是能接到方家的订单。
愁得同样如此,此时制作零件,大多是按照机器现场进行制作,只要大小合适,能转起来便可。
但是方书安可不想,每个零件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虽然他们不少东西是手工打制而来,但是标准化生产势必要改变这一局面。
只有当不同匠人生产的东西,能在不同位置进行应用,才能为今后各种标准设备生产打下基础。
如总是一个零件只能用在一个机器上,那样的“定制化”零件,通用性就太低了。
刚进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