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说反过来打。
一个产品,想要从底层向上突破,实在是太难了。
后世共和国历史上有两个品牌都有类似的经验,便是菊花厂和粗粮厂。
菊花厂初涉终端设备之时,是给西方运营商做定制,甚至都没有自己的独立品牌商标印在上边。
当时的终端价也就是几百块,后来随着小机器人操作系统的崛起,菊花厂似乎看见机会,便联合欧陆运营商,开始生产带有自己菊花标志的定制机。
再后来的故事就是众人皆知,由于菊花厂善于钻研的能力,最终逆势而上,愣是从底层打入高端品牌,成就一段神 话。
故事的另一个主人公就有些实力不够。
粗粮的开局比菊花要好,当菊花主力还在两千元以下,一千五百元奋斗之时,粗粮厂成功用核心部件的顶配拿下最具性价比的产品。
当时可谓风头无俩。
可惜,粗粮厂或许是因为内功不够扎实,或许是因为供应链管理不到位。
总归是在它崛起的关键时刻,总是爆出这样那样的问题。
质量参差不齐,也成为彼时粗粮厂最不和谐的声音。
终于,在某家炸弹厂事件爆发后,菊花厂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