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部儒生,基本都是这个层次。
策士院则更高一级,读书能解其意,能知经史典籍之内隐藏的微言大义。
举个简单的例子,楚庄王曾说止戈为武,意思 是不要打仗。后世儒生基本沿用这个说法,秀士院的弟子也是如此。
然而近代的考据发现,止通趾。
武字的真解其实是“拿起长戈、迈开步子”去搞你的敌人。
再看华夏历史,史书记载里各种受委屈、各种受压迫,周围的邻居就没有一家是好东西。
不知道的,还以为历史上本民族混得比黑叔叔还惨。
却不曾想历史上的炎黄两族才多大?
那些欺负过老祖宗的戎啊狄啊,如今有几家最终活了下来?
难不成华夏先祖,是靠以理服人,从两河流域一直说到帕米尔高原?
你当人人都是包龙星,铁棍都能说直,死人都能说活?
读书至此,能解书中真义者,才有资格进入策士院。
千方思 虑偶能得一良策,故名策士。
注意学宫对策士的能力评价,千方思 虑能偶得一良策!
这和幼儿园的小朋友有啥区别?
莫非吊打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