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之后,香港经济开始迈向工业化道路。
共和国建国后受当时的世界局势影响同东、南、西、北打了一圈,暂时性的处于孤立状态。背靠大陆联通海外的香港迅速取代了长三角,崛起成东亚的制造业中心。
从50年代起,随着大批移民从内地涌入香港提供的充沛劳动力,香港经济开始腾飞。
在这种情势下。香港工厂、住宅、商业等房屋需求急升,为了减低楼宇物业的供应成本,港英殖民政府数度修改《租务管制条例》,鼓励业主将旧楼拆卸重建高层,来刺激地产业发展。
日后蜚声香江的港岛巨贾,如李嘉诚、郭得胜、李兆基、郑裕彤等,都因为把握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黄金机会,大举投资香港商业及关联地产,才奠定了日后全球富豪的地位。
七十年代末,随着共和国改革开放推进,香港股票市场进入了开埠以来的大牛市,大批地产公司纷纷藉股市高企时在香港证券市场挂牌上市,并利用了股市的融资功能,通过发售新股、配股,或将股票在银行按揭贷款,筹集大量资金发展业务,迅速壮大公司的资产规模。
日后在香港极具影响力的大地产商,长江实业、新鸿基地产、新世界发展、合和实业、恒隆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