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下面的二百余名骨干力量,也是沈墨让杨延彬精选出来的商学院学生。
这些骨干力量的齐备,基本上使得这间商社一出手,就带上了沈墨身上那股独特的气质。
做起事来自然是快速无比,而且精准高效。
与此同时,通州还有大量的培训讲师,和任教经验丰富的夜校老师。
他们在商社从本地招收的员工培训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筹建商社的高峰期,差不多有每时每刻都有数百个培训机构,在大宋境内同时开课。
他们给新招收的员工讲述商社的运行规则、员工的工作范围和要点。
培训商社文化、在这些新员工脑中灌输荣誉感和责任感。
每天超负荷大剂量的课程,还是带薪培训,使得新员工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就趋于成熟。
在培训完成之际,整个商社上下不但拥有了数万名高素质的基础员工和管理人员。
同时讲师们也将其中大量不合格的人选淘汰了出去。
这种集群化的管理和教育模式,又哪里是宋朝人见过的?
所以才不到三个月的时间,整个商社就已经建成投入运营。
这片遍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