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底,张昭被弘治皇帝“敲打”的风波,随着张昭沉寂下来,而慢慢的平息。
这期间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定国公府创办的《论道报》。开篇第一期也是诸多大佬在上面发文。
比如,英国公张懋谈一谈五军都督府的职责,和对卫所的管辖。
成国公朱辅谈坐镇南京时的感受。
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刘宇在论道报上大谈特谈,不能增加冗官。
另外有一些中低品级的文臣在上面发表文章。
造成这一现象,里面有几种原因。第一,论道报的润笔费,俗称的稿费开的真理报高。
第二,真理报的一些文章,写的很差,仅仅只是字句通顺而已,偏口语化。还用了标点符号。这让一些读书人非常不爽。羞于之为伍。
第三,都是明眼人。弘治皇帝赏赐张昭一万盐引,智商正常的人都知道张昭圣眷犹在。所以,稍微有点级别的文官们并不急着表态。
而反对国子监改革的言官们,有一个新的报纸可以提供阵地,自然是要写稿。
还有刘副都御史的号召力。谁都知道他是刘健刘首辅的门生。
张昭没有再掺和京中的舆论。国子监改革的话题渐渐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