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相冲突,最后崩塌。倘若有不一致而要起冲突的地方,必然也早就在冲突过程中实现平衡,而平衡后的新规则又一致了。只不过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样的规律,通过不同的现相表达出来,表达的内容或深或浅,程度有异,深度有异,广度有异而已。因为不同的环境条件,不见得具备那个规律要完整表达所需要的一切条件,因此往往只能是表达适合那个时空条件的一部分出来。
上文说的环境条件,时空条件,也就是那些不同天界啊、不同地域啊、不同维度空间啊、不同形式的世界啊,宏观的、微观的等等,这事说起来够长,不打算把这部分字数凑在这里了,下一本书用吧。
在这里,只是想说,那攀崖的道理,对应在心识结构中的相关内容,也显同样的相,也就是轻(清)者向上,重(浊)者向下。心识中不同的轻(清)重(浊)比例,对应着不同的空间相,《楞严经》中有详述,偶就不用继续抄啦。
因此,从冥界外向冥界内来,是顺风顺水的路,因为顺着业识力道的势,就像顺着水流向下游一样,很轻松,不费力,一下就进去了。但从冥界内向冥界外走,对一般人而言,是逆水行舟的过程。对冥界这样的系统,大多数人,包括许多修行者,都是易进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