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这直接导致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
大小中正官均被各个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垄断,刘封很清楚到了西晋时期,在评定品级时,这些中正偏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划分,已经背离了“不计门第”的原则。
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最终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这个巨大的弊端,是刘封不想看到的,科举制正好能够弥补这个缺憾,也能让更多的寒门弟子有出头的机会,是将现行的文武大比进行系统化的规划和考核,有了文武大比做铺垫,科举制的提出,诸葛亮
等人都大为赞同。
当然刘封只是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给了他们思 路,至于具体如何操作,自有蒋琬、费祎等人讨论制定,细节的东西他完全不想参与。穿越到三国乱世转眼已经快过去十年,局势还处于三足鼎立,刘封深知打仗除了钱粮之外,人口更是重中之重,便想到了后世伟人的一个政策,鼓励发展人口,只要生一个小孩,不论男女,都不住五十旦
粮食,同时免除第一年的赋税。之所以这么晚才提出发展人口和科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