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期间,死伤与斩获数字的严重分歧。实在是两者对于阵亡定义,以及本国士兵的定位,存在较大区别。
这些士兵在战场上,没有太大作用,忠诚度也很可疑。用来守卫后方,只能算是无奈之举。好在正面战场上,两支军队加起来的数字,已经到了一个恐怖的级别,不大可能有成建制部队从后方杀出。侥幸流窜的散兵游勇,又或者是义勇民兵,这些部队总还是能应付。
后方的防线,并没有修筑拒马或是胸墙等防御设施,指挥部有过类似的命令下达,但是很快又收回了。这并非是狂妄所导致的乱命,而是权衡得失之后,做出的最为妥当处置。如果在后方修筑了工事,那么一旦战事不利,撤退时,这些工事或是障碍物,将成为迟滞自己部队脚步的罪魁祸首。
在鲁军的真正实力展现之后,神尾光造就已经做好撤退的准备,是以,后方并没有进行土木作业,这一点也为后来不少战争研究者所诟病。可易地而处,如果批评者置于神尾的位置,也很难下达修筑的命令。毕竟,神尾对己军的情形心知肚明,保证后路畅通是无法宣诸于口,却是各位大佬都默认的首要选项。
为了保证部队不因为怯懦而哗变,对于后卫部队,并没有透露太多信息。在给予了允许战后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