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百姓饿肚子吗?
张晓儒缓缓地说:“如果我在镇上主持新民会,将以新民会的名义,办一家榨油厂、斗铺,再开家药店和布店。”
年前日军的扫荡,根据地出现了很多无吃无穿无房的三无人员。
县委为救济遭受日军蹂躏村庄的难民,征得党员同意,拟出共同遵守的“三凡”条约:凡享受津贴的党员,自愿省吃俭用,捐钱捐物救济难胞;凡吃派饭的党员,与群众同吃一锅饭,补足米票;凡独占民房的党员,迅速搬离,与群众同居。
张晓儒的七零五民兵连,战斗在敌占区,不能与群众同吃同住,只能以自己的方式,支援根据地。
办榨油厂,原材料很足,淘沙村的杂货铺,就堆积了很多核桃、花生和胡麻籽。
欠缺的是生产工具,虽然可以用土造打油槽,但借用新民会的名义,光明正大去太原、保定,甚至北平、天津等地购买榨油机器,效率比打油槽高得多。
至于斗铺,就是粮站,以新民会名义收粮,这比杂货铺以货易货方便多了。
还有药店,也是为了解决群众生病吃药的问题。
无论是根据地还是日占区,每年各种流行病,像流感、痢疾、疟疾,还有伤寒、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