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行,必须靠国家的力量,如宋真宗推广占城稻,老朱推广棉花。
赵顼道:“若成,朕会让你参加制科试。”
宋朝除了科举与武举外,还有一种很特殊的考试,便是制科试,其要求更严格,需多名重臣联手推荐,再由皇帝审核,通过后才能参加制科试,整个宋朝三百余年历史,试选了四万多名进士,制科试只进行了二十二次,成功通过的只有四十一人,包括富弼与苏东坡。一旦得中,其比进士试还要贵。
刘昌郝瞅着各个大佬,赵顼问:“刘昌郝,你为何左右顾之?”
“诸公亦同意乎?”
朕亲自推荐你,何须大臣同意?
之所以有此一说,一是通过李二郎的转述,皆认识到棉花的重要性,当然,它是南方作物,能否种成,还是一个问号。
二是才情,凭借两本书与那些诗词,才学应当也足够了。
三是李二郎说的大宏愿,操守应当也没问题,至少今天来看,衣着确实朴素。
刘昌郝想了想,还是不能参加,种是真才实学,至于文章,只要一参加,马上就会原形毕露,况且还有一个万亩锦绣的任务,便说:“陛下,臣父亲早亡,止有一母,且有病在身,臣不敢于此时求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