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应试者还要在文中指出论题的出处,并须全部引用论题的上下文,文章还要写得好,论点须有力,才能称为通。
不提文章了,涉及到六大类无数的书籍,谁能倒背如流?
然后是殿试,殿试也不简单,还如苏东坡,首先上《中庸论》、《秦始皇帝论》、《汉高帝论》等二十五篇文章,接着答《策问》,即《御试制科策一道》,举条而对,洋洋洒洒作了五千余字,这才获得第三等。
不要以为第三等是中等,一二等是虚设,四五等才是常例,整个宋朝只有苏东坡与吴育获得了制试第三等。一旦获得第三等,待遇相当于中了状元,立授大理评事,签书两使幕职官。
所以在宋朝制科试比科举还要贵,原因是太难了。
“谢过陛下垂青,然我阿娘病未愈,不敢求功名。我在刘梁村还有……”
刘昌郝准备说,我还在想一些不亚于棉花重要的东西,但想到了吴充,这几张也是重要的底牌,眼下不能说出来,于是改口道:“且我在刘梁村分心太多,即便现在去参加制科,也不会得中。我虽不求虚名,然落第了,也不乐也。麻烦大郎君转告陛下,臣母病一两年内必会康愈,且,若是想致仕,必先科举,此为正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