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蔡伦的弟媳妇看到左邻右舍用陶钱、五株钱祭祀死人,就想起了这黄纸可以用来做祭祀的冥器。经过她的努力促销,还真的在平民间流传开了。以后那买路钱就用这黄纸代替了,而且还有了个“黄裱纸”的专称,逐渐形成了纸质冥币。从此,冥币完成了从实物形式向虚拟形式的转变过程。然而,祭祀时冥币以纸钱的形式出现,并登上大雅之堂,那是唐朝的事。《旧唐书·王玙传》记载,王玙年少习礼,尤擅宗祠祭祀。
唐玄宗、唐肃宗皆好神仙事,广修祠祭,王玙就被玄宗请入宫中,但祭祀耗资巨大,为了“可持续发展”,他就将民间的纸钱祭祀法引入宫中。即使如此,反对冥币的也大有人在。唐朝的书法家颜真卿、著名诗人张藉他们在祭祖这样正式场合公然抵制焚烧纸钱;所以,张藉在一首《北邙行》中写道:“寒食家家送纸钱,乌鸢作窠衔树上”。宋朝的司马光就批评过王玙,说焚纸钱似巫术,让习礼者羞耻。但是冥币还是成为祭祀时生者对死者思念的载体,并常入诗话。王建《寒食行》中有:“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徐凝的《嘉兴寒食》写很有生活趣味,“嘉兴郭里逢寒食,落日家家拜扫回。惟有县前苏小小,无人送与纸钱来。”白居易曾写过,“谁知厚俸今无分,枉向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