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尽其材,根据军士们不同的特性划分出不同的职守,又要能懂得规整驭下,将所有的军士按照需要的规则,训成一支如臂使掌的铁军。
以往的前代名将,也都懂得根据不同地域军士之特性,约束规整,关西大汉,山东豪强,各有各不同的治军风格,然则如此一来,固然可以使得将领与兵士之间默契无间,但这样一来,却也容易使得那些将领与帐下军士之间相互之间的依赖性过大,一旦换了支将领治下换了些兵,或者那些军士换了统兵大将,则又要有一番重新适应,重新磨合的过程,其间稍有偏差,则往往一支无敌铁军,却也就此战力全消,反是成了一支孱弱不堪的军队。
而若是任由将领长期带领着手下的子弟兵,一则将领终究也会老去,不利换代,二则长期统军,容易使得治下军士只知有将,不知有君,如晚唐之际的藩镇之乱,便有一大部分是因此而起。
赵匡胤出身行伍,对于其间这一情状其间的弊端可谓了若指掌,是以他在定都立国之后,便自订下制度,务实将无常将,兵无常兵,其原本的用意,是希望让治下的大将,能够适应不同不同特征、不同地域的军士,而那些军士,也能够适应不同将领的不同统驭风格,只可惜尔兵事起仓促,他尚未来得及将这一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