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老子为佛陀之师,为《老子化胡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到西晋惠帝朝末年,道佛之争日益加剧,道士祭酒王浮与沙门帛远辩论二教邪正后,遂撮合历史上的老子化胡说,加上自己的引申发挥,创作《老子化胡经》,以证明道在佛先,道教地位应在佛教之上。
该经以后陆续扩增为十卷,后来的《大正藏》第五十四册所收的《老子化胡经》二卷(卷一及卷十),系法国学者伯希和于敦煌所发现。
敦煌本《老子化胡经》中,老子不仅成了“三教混齐”之主,还成了摩尼教之主。
虽然敦煌本的化胡经还不能断定为最后的定本,但它的结构和内容更趋完整,将道教和佛教双方、甚至儒家、摩尼教的历史和教理、教义都融入其中,最后确定老子为三教教主,“总摄一切法门”。
《老子化胡经》的这种变化,与佛道二教的争论显然有直接的关系。
由于佛教方面的不断反驳,道教方面只有在细节上不断地修正,才能够自圆其说,许多与老子化胡说相关的道书相继被造作出来,如《玄妙内篇》、《出塞记》、《关令尹喜传》、《文始内传》、《老君开天经》等。
可以说,《老子化胡经》是与老子化胡说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