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密的情况下(密度约10^9g/cm^3)俘获电子,使电子简并压迅速减小,于是核心坍缩。
以上是一类爆发机制,简并核心,不论白矮星(可视为裸露的简并的恒星核心),还是铁核、氧镁核。另一类爆发机制,并不是简并核心。而是由于某些原因,核心的热压力下降,发生引力坍缩。
3、配对不稳定,发生在100倍(上限约140)太阳质量的大质量恒星。这类恒星,当核心温度数十亿开尔文,高能光子对湮灭成电子对。热压力迅速下降,引起坍缩,坍缩释放的引力能提高了光子能量,保持光子对持续湮灭。眼熟不,正反馈!另一个问题,核心是什么构成的?哈哈,肯定不是铁了!可能是巨大的氧核,甚至氦核。由于这类核仍能聚变,坍缩的后果导致核心温度迅速升高,反应率以幂率变大,导致一起类似ia sn的爆发。星体完全爆炸,从核心到外层被炸飞了,不会形成中子星或黑洞。
4、光致解离,发生在200倍太阳质量或更大的大质量星,核心温度高到光子能击碎原子核的程度(100亿k)。原子核吸收光子后,碎裂自由的质子、中子(合称核子)。此时核心就是一锅质子中子汤,几乎重现了宇宙大爆炸后1s的情形。当核心全部核子化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