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等等,连一架克虏伯炮都没有,清军将士们手中拿的枪,也是万花筒,春田1855步枪,毛瑟1871步枪,鸟枪,甚至老套筒在这里已经算是先进的了,至于说重机枪,那是一挺都没有。
除了武器装备陈旧落后之外,沿岸新修的工事,更是简单至极,战壕虽然绵延不觉,但是所有战壕深都不足一米,也没有修建防炮坑,更别说暗堡了,要知道这可是在黑水河岸的阵地,他们面对的将是大口径的舰炮,如此工事,如何抵御对方的大炮轰击?
唯一让岳维华感到庆幸的,就是这些戍边的将士,大多斗志昂扬,有着一股不屈的精神 在蔓延,这同岳维华印象中扛着两支枪(一支是步枪,一支是烟枪)上战场的清军明显有些不一样,或许,这是杨老将军治军有方,亦或者,这是戍边将士独有的精神 吧。
离开的时候,岳维华很想将功德塔中多余的老套筒送出,不过理智告诉岳维华不应该这么做,否则会给自己带来无尽的麻烦,虽然有些不忍,索性最后岳维华还是选择了安静的离开。
离开了码头,岳维华并没有回弗拉尔山,而是选择了再次来到了黑水河岸,这里有岳维华秘密修建的几处暗堡,这里将会是岳维华打响抗俄第一枪的地方,虽然黑龙军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