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有鉴于此,航行中的“基洛夫”号启动了它的防空警戒系统,遍布甲板的高射炮尖刺般根根竖立。经过战争爆前后的改装,最初较为有限的防空力量得到了成倍的强化,6座单装1oo毫米副炮换成了双联装85毫米高炮,1o座单装37毫米和45毫米防空炮换成了4套双联装37毫米炮与4套四联装2o毫米炮,6挺12.7毫米大口径机枪以见缝插针的方式部署在甲板的各个角落。值得一提的是,在加装了爱制舰载雷达之后,这艘战舰的防空效率较纯人工观测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无论爱尔兰人、德国人还是美国人都不愿意将他们的火控雷达售予苏俄海军,使得苏俄战舰仍使用传统低效的火控系统,而在太平洋战争中饱受夜战困扰的日本海军,早在194o年就完成了火控雷达的实用化,一旦双方战舰在夜战中遭遇,俄国人显然占不到任何便宜。
“注意!西南方现敌机一架!拉响战斗警报!”
在人们的印象中,这样的报警声应该从桅杆顶部的瞭望哨传来,然而在这艘苏俄袭击舰上,率先出警报的却是位于舰桥根部的雷达室,其预警时间也较单纯目测警戒的时代提前了好几分钟。这点时间看起来似乎难有作为,但对于训练有素的水兵们却是非常宝贵的。在敌机身影出现在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