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铁路百分百的运力计算,苏俄军队最多能够维持八十万人马在远东地区作战,而且前线部队的机械化程度越高,飞机大炮数量越多,对后勤保障的需求量越大。现如今,苏俄已在远东战场投入了一百多万军队,经过四个月的作战消耗,不但战前大量储备在远东战区的军需物资告罄,就连大后方的各种库存也已见底。
另一个令苏俄高层和军方将领头疼的问题在于日本军队的韧劲远远出了他们的预计。即便是在身陷绝境、后援无望的情况下,大多数日军官兵也不肯缴械投降。为了攻克日军固守的防线、要塞乃至重要城市,苏俄军队不得不花费高昂的代价。而且,这场战争是在日本的本土之外进行,日军撤退时毫不迟疑地实施了坚壁清野的策略,苏俄军队每向前推进一公里,就必须修复这一公里道路上的铁路、桥梁,才能够维持后勤补给的畅通。
于是,在攻占哈尔滨之后,苏俄军队放缓了攻势,其主力部队沿中东铁路驻扎,仅布柳赫尔元帅指挥的第3方面军继续向长春挺进。
随着苏俄军队深入伪满洲国境内,日军大本营令侵华各部全面停止攻势,或就地转入防守,或向军事重镇后撤收缩,从而将大批战斗经验丰富的野战部队调往北方战线,东南亚和澳洲各地的日本驻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