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斯维尔德洛夫作为列宁的得力助手和忠实信徒,在思 想上继承了这种理念。以数年的试验和摸索为基础,苏俄政府于1933年正式废除了“新经济政策”,开足马力朝着“全盘集体化”的目标驶去。在1933年,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8%,1934年就增加到了27%,1935年为59%,1936年为64%,1937年为7o%,1938年达79%。在全盘集体化运动中,苏俄政府实行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消灭富农的政策,强行将没收的富农财产转为集体农庄公积金,并把富农驱逐出本区、州,不准其加入集体农庄。为了促使集体化运动开展,政府在分配土地,供应机器和拖拉机、种子,减轻赋税,放贷款等方面,给予集体农庄以优待。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干。”这句话用来概括苏俄推行农业集体化的成效是再合适不过了。就在苏俄政府宣布“农业集体化目标基本实现”的1938年,粮食产量却只有1931年的72%,低于粮食自给自足的底线,这不仅仅是因为农业集体化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因为政策在推行过程中侵犯了中农利益,而且不给富农出路,导致各地农民强烈抵制,甚至毒死牲口、烧掉粮食。据统计,在集体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