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巴勒斯坦局势提供了便利,殊不知意大利人实力不强、胃口不小,乃是眼高手低的主。面对外部舆论的指责和抨击,罗马给出的答复既不高明也无诚意,似是而非甚至自相矛盾的辩解让他们成了失道寡助的一方。
见国际舆论完全处于对新联合王国有利的局面,除德国等少数国家暂未表态之外,欧美各国政府均或明或暗地表明了自己的中立立场,一直苦等机会的奥匈帝国对意大利难了。他们先是通过外交方式向意大利出通牒,要求意大利海军立即撤除在奥特朗托海峡布设的封锁线,恢复过往船只的自由航行权。正疲于应付“北蒂珀雷里”号和“阿基米德”号事件的意大利政府,对奥匈帝国的外交通牒置之不理,这下正中了对手的下怀。奥匈帝国海军主力监督已在普拉军港集结完毕,待奥皇卡尔一世亲临检阅之后,便起锚开拔,直奔亚得里亚海南端的奥特朗托海峡而去。
作为奥匈帝国的“外应”,新联合王国已在东地中海集结了一支以三艘战斗航母为核心、具有完备防空和反潜能力的作战舰队。在这其中,拥有斜角飞行甲板设计和蒸汽弹射系统的“芬尼亚”号战力毋庸置疑,刚从波斯湾开抵地中海的“托格斯特”号和参加过菲律宾海战的“圣帕特里克”号均属于技术成熟、设计优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