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自己的岁试,若是考不过自然还是有些麻烦的。
再说这童生的院试。
童生考岁试得过以后这便会得秀才功名,廪生、增生、附生,按照成绩会赐予不同的秀才身份,不过你若是以为得了这秀才功名就可以届时再来省城考举人也是大错特错了。
封建时代的功名只要是考过了这便可以做官,自然还是颇为慎重的,可说比后世的高考有过之而无不及,要不咋新科出了进士连皇帝老儿都会亲自接见?后世你可见过国家主席接见过某位高考状元?
实际上童生的岁试得过取了秀才功名以后来年还要再来省城参加科试,这才真正是院试的重头戏,这场考试考好了,你才有资格参加这年八月的乡试!
根据大明朝的规矩,凡科考一二等,及三等小省前五名,大省前十名准送乡试。
这句话啥意思 呢?来年这一省的秀才公们还会再来这省城考上一考,届时放榜的时候成绩分为六等,其中第一等和第二等以及第三等的部分秀才这才能直接保送参加这年的乡试,才有机会去考举人。
那成绩落于后三等的怎么办呢?就等三年以后再考?
非也,人朝廷还是很善解人意的,成绩列于后三等的考生还是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