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意思 呢,这事儿其实很好理解。
中国人打仗喜欢蚍蜉撼树,战役动不动就十万几十万的军士上阵厮杀,而实际上决定战局的并不是这些人,而是主将周围的那点亲兵、核心部队。
冲锋当炮灰的有炮灰兵,但真正绝对战争进程的,实际就是主将身旁的这些兵马。
这些兵马,才是主将的魂。
有炮灰甚至食人上去送命,若是战局有利了,亲兵这再上场一锤定音,一年年一仗仗其实都是这么过来的。
明朝其实也不例外。
想想一六四四年的时候明朝有两百万兵马,却是不敌李自成的农民军,为何?
京师三大营的兵马悉数失败,地方上这些滥竽充数的兵马又能起到什么作用?
再说句违心的话,地方上这些老弱病残也未曾得过你朝廷太多的好处,每月只拿那连肚子都填补饱的几分银子,谁人又会替你拼命?
主将亲兵自然得朝廷好处也多,那些炮灰可能连饭都吃不饱,生活不过是每天混日子走程序,他们又何来拼命的动力?
其实大明如此,李自成也是如此,为何百万农民军战斗起来却连多尔衮的十几万八旗满洲兵马都不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