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上,抗日根据地军民大量构筑地道,坚持斗争。比如,在清苑冉构筑的总长约10~15公里的多用途地道工事。这些工事属于野战工事,构筑在地下水位以上的黄土层中,基本不被覆,设备简单。冉庄的30多名民兵依托上述地道工事,击退日伪军相当团以上兵力的两次进攻,自己无一死亡。
1944~1945年日军在硫黄岛构筑的工事,有掘开式的,也有暗挖式的;有木结构的,也有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并利用和改造了天然洞穴。美军登陆前,曾断续对该岛实施70多天的轰炸,并进行预先火力准备,日军利用这些工事进行隐蔽,人员和装备损失很小。美军原计划5天攻占该岛,结果36天才完全占领。
常凌风在军校期间的一篇论文,就是围绕着构筑掩体工事即使在后世高科技战争下也是不能忘了的基本的技能展开的。
现在既没有钢筋,也没有水泥,常凌风只能就地取材,好在山上的石头、木料倒是充足,土就更不用说了。
常凌风在修筑工事时,一再要求要坚持小、坚、低、隐蔽、疏散,能防空、防火、防炮、防雨,便于射击、便于观察、便于出击、便于指挥与通信联络的原则。
常凌风指着桌上的图纸对老徐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