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儒、阴阳家董仲舒怂恿下,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排斥黄老刑名百家之言于官学之外,并且优礼延揽儒生数百人。在皇权的强力支持下‘大一统、内圣外王、刚柔相济’的儒家学说,作为唯一主流得以推而广之,最终成为整个宗法制国家之基础。”
“汉末儒宗掌门先由大儒郑玄执掌,后传于大儒蔡邕。其除精通经史,善辞赋等文学外,书法精于篆、隶。尤以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 力’之评。收徒孔融、荀彧、许慈、宋忠、王粲、顾雍、阮瑀、路粹、曹操、崔琰、毛玠等。蔡邕去世后,许慈、宋忠、王粲、顾雍、路粹五人争位,争执不下。后诸人以孔融为孔子之第十九世孙,家学渊源,乃继蔡邕为文章宗师、一代名儒,亦擅诗歌,为‘建安七子’之一,加之少有让梨、孝顺之高名,便公推为掌门。”
“心中不服的许慈、宋忠、王粲、顾雍愤而出走,分别远赴西川、荆州、江东。后孔融以大师兄之名,公开斥责欺君罔上、残忍嗜杀的师弟曹操。曹操老羞成怒之下,指使心存不满的路粹告孔融造反,曹操以朝廷名义处死了孔融。曹操、路粹此举引起了天下儒生和其他名士的一致声讨,大加鞑伐,宋忠与王粲,许慈、顾雍趁机分别另立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