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他们的仁义思 想对国家的统一、百姓的安定以及社会的和谐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整个古代封建社会,就是在孔孟之道的框架和基石上建立起来的,即便到了后世,孔圣人的思 想,仍旧影响着无数人。
而提倡理学的朱熹虽然名气不如孔孟,但也算是将儒学又大力展起来,虽然在理宗赵昀这个时期,朱熹的理论和思 想才开始受到朝廷的重视,但他却影响了宋朝往后的朝代。
以往科举考孔孟之道,大宋开国太祖赵匡胤的元老辅臣赵普,读书并不多,但却也说出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话来。
而到了明清之后,科举仍旧考孔孟之道,但士子们从小寒窗苦读,所用的教材却是朱熹对孔孟经典的集注,也就是说,往后的读书人,或者说那些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们,他们从小读的书,都是朱熹对孔孟之道的注解。
也有人说王阳明其实只能算半个圣人,因为心学的影响力没有孔孟等人的大,但知行合一的心学,其实更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因为心学倡导的是思 想的释放!
不过对于循规蹈矩几千年的华夏人而言,心学多少是有些背离了孔孟之道的伦理准则,或者说与孔孟之道的道路并不同,所以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接受,反倒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