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流亡人士无论是否出仕皆登记其上,表内详记年藉各项,分别品第,并加评语。小中正襄助大中正审核后将表呈交吏部,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此项制度使得当时的官吏选拔有了一客观标准,此标准其实依然是采取地方群众舆论和公共意见,保留了汉代乡举里选的遗意。
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一方面解决了选拔官吏无标准的问题,使当时一时间吏治澄清。另一方面缓解了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促成魏晋实现全国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一制度,魏蜀吴哪一家笑到最后犹未可知——
不过张帆并不打算照葫芦画瓢,他更喜欢一步到位。况且九品中正制本身并不完美:
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材,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材。
因此可以说九品中正制并未有效遏制士族门阀集团的扩张,反而使其进一步做大,以至于国家政权一度由士族把持,甚至一度出现东晋初期士族拥立东晋皇室那般“王与马共天下”的盛况。当然这也是酿成“八王之乱”的内因,最终导致西晋灭亡,中原大地陷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