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第5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银熊奖,虽然都不是什么大奖吧,但这份表现也算是不错了,属于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水平,而且他的粉丝也不少,有那么一批观众就特别喜欢他的电影。
再过十来年,也就是13年的时候,他还凭借青春爱情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入围第5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艺术指导奖。14年,担任战争电影《智取威虎山3D》的编剧,该片入围第3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改编剧本奖。
可以说,这个人的水平肯定是有的。
前世就有很多人夸奖他,说他的作品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显示出强烈的现实主义追求,说他保持了作品里的内容的统一和风格的连贯,还说他的电影中透露出一种浓浓的冷冽的写实风格。这一点,从他早期的纪录片中就可以看的出来,其影视作品呈现主要以边缘人物为主,与隐喻抽象的艺术审美和谈学轮道的知识概念不同,李导对于现实题材的记录式呈现更能直指文化土壤和社会环境。贴近现实、关注边缘人群、纪录片风格、小众,成了他的标签。
可说实话,坏就坏在这个小众上面了。
什么叫小众?人少就叫小众。
越是小众的电影,就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