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祯拿起朱笔在对政事堂拟奏的对钟浩颁赏的文书上,又加上了给钟浩加正七品的宣德郎散官封赏。
赵祯本来是想直接给钟浩加封个高些的爵位和官职的。可是在落笔时,转念一想,觉得钟浩如此年纪轻轻,便加封太高的爵位未必是好事,是以只是添加了一个宣德郎的散官。
大宋朝廷的官员最讲究出身和资历,最喜按资排辈,若是钟浩年纪轻轻便官居高位,必定为人所妒,对他未必是好事儿。而且就算自己要给钟浩加高官厚爵,怕是政事堂和御史台的那些大臣们,也必定找出这样那样的理由阻挠。在他们眼里,怕是进献个高产粮食作物,并算不得多大的功劳,给个开国男爵已是很照顾自己要求重赏的意见了。
在那帮文臣眼里,只有写得一篇华美文章,做得一好的诗赋,才是真得本事。东华门唱名的进士,才能封得厚爵,做得高官。
因此赵祯最终只是给钟浩加了一个正七品的宣德郎散官。钟浩原来是正八品承事郎,这次得授正七品的宣德郎,已是越过了从七品上的朝散郎.和从七品下的宣议郎了。
大宋一般文官都是三年一磨勘。这要是按部就班的升迁,从承事郎升到宣德郎最少也要磨勘两次,花上六年的功夫。钟浩由承事郎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