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事理,辩是非。
据传孔子写《春秋》的目的就是要原始察终,见盛知衰,惩恶扬善,拨乱反正。为达此目的,孔子在写作时非常讲究遣词造句,一部《春秋》不仅是史书,更微言大义,以一字寓褒贬,对每个事件和人物,在记述时都有褒贬在其中。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或是“微言大义”。
可也因为他简练,后人读起来太有难度,各种各样的理解都有。为了世人能够更好的读懂《春秋》,于是后来便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的书,被称为“传”,《左氏春秋》便是这些“传”中,阐述和解释最接近孔子意思 的“传”之一,也是其中最为有名的春秋传书之一,和《谷梁传》、《公羊传》合成春秋三传,是儒家认定的对《春秋》补充、解释和阐最为到位的三本“传”。
《左氏春秋》又***秋左氏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据说和孔子同为鲁国人的左丘明微探幽,最先对孔子著作《春秋》的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
左丘明对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