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响正色道:“父亲大人,我说的是真的!不改革,修内司官窑就没有出路!”
李响自然知道,后世制瓷工艺的飞跃,主要是在瓷土配方、烧制温度控制、窑炉的设计、装烧工艺等方面得到长足进步,比如说,到了清代,烧瓷的温度一般达到13ooc以上,不仅高于明代,而且达到现代硬质瓷的烧成温度。所以那时候的粉彩瓷器同样很出名,不但瓷胎致密、坚硬,制作技术甚为熟练。瓷器的外观质量和物理性能较前代有明显提高,更重要的成品率也大大提高了。
烧瓷窑炉是一代一代展起来的,到了明末已出现了蛋形窑的雏形,演变至清雍正时,蛋形窑无论是窑体及内部结构还是烧成制度都更为成熟,并逐步规范化而被固定下来,成为正式的蛋形窑。除蛋形窑外,清初时还另有用作焙烧龙缸的龙缸窑、用作焙烧颜色釉瓷器的色窑等多种专用窑炉。
元以前,制胎原料多数为单一的瓷土。到了元代,便开始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采用这种配方后,有效地提高了瓷器的烧成温度,减少了瓷器的变形率,增强了瓷器的硬度,提高了瓷器的白度和透明度。
这是陶瓷工艺划时代的进步。元以前,制釉原料一直为单一的釉石。到了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